首页 体坛最新 正文

专访汪晓赞教授:正视体育育人作用,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 - 哔哩哔哩

admin头像 admin 体坛最新 2024-05-18 02:05:47 32
导读:自“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出炉以来,青少年体育备受社会广泛关注,青少年体育发展包括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体质水平的提升、体育赛事发展等方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体育应当发挥什么...

专访汪晓赞教授:正视体育育人作用,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 - 哔哩哔哩

自“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出炉以来,青少年体育备受社会广泛关注,青少年体育发展包括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体质水平的提升、体育赛事发展等方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体育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发展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在体育中考的背景下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青少年体育发展又面临哪些困境?本期青少·名家说栏目特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博士生导师汪晓赞教授,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树理念:正视体育育人作用,形成社会共识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重视文化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问题尤为严重,大众对体育教育的忽视,也导致了我国青少年存在诸多体质健康问题,《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在2010至2019十年间,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了8.7个百分点,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上升了10.5个百分点,报告指出,儿童慢性病在这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视力不良、龋齿问题更加普遍,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汪教授看来,大量的科学研究已表明运动对人的大脑、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健康的心理与强健的体魄是搞好文化学习的关键。尤其在近几年,不少运动员成为了年轻群体追捧的偶像,我国运动员从以前不被看重到如今大受欢迎,这样的变化不仅代表着大众认知的转变,也说明了全民体育素养在不断提升。汪教授表示,我国的体育事业走过了非常艰难的一段历程,如今国家提出体教融合,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社会需要的是体魄强健,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人才,这些品质缺一不可。社会各界需要正视、重视体育育人的作用,形成社会共识,方能更快地推动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谈赛事:每个人都是运动员 青少年体育发展到今天,体育赛事成为推动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和健康水平维持的重要因素。对于青少年而言,参加体育赛事是他们在成长经历中了解规则、增长见识、扩大社交圈的良好方式,通过比赛学会努力拼搏、积极竞争都对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大家看到体育赛事,就想到运动员,实际上青少年体育赛事并非只针对竞技运动员,它也适用于普通孩子。” 汪教授在访谈中提到,青少年体育赛事并非只面向专业运动员,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八大方面提出了37项举措。在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解决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问题、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形成竞技体育良性循环是发展青少年体育赛事的主要办法。 “在2007年国家启动的阳光体育中就谈到人人有比赛,我们发展青少年体育赛事就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比赛中,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运动员,只要你有身体,你就是运动员。”汪教授认为,青少年体育赛事是体教融合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精髓,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核心节点,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是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看中考:未来的体育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 今年3月,广东省教育部门发布《广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改革方案提出从2022年的初一新生开始, 体育中考成绩占中考录取总分12%的权重计入录取成绩,体育成绩不合格者,不予毕业。广州市2021年的中考总分为810分,这就意味着,体育科目的中考分数达到了97.2分,接近100分。 在体育分值逐年提升的新中考背景下,不少人担忧体育加入了应试教育队伍,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还会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下降。对此观点,汪教授认为,体育纳入考试体系是青少年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正是因为国内普遍缺乏对体育科目的重视,而体育的重要性又不容忽视,只有将体育纳入考试体系,并提高分数占比,才能提升大众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对大众的认知进行正面引导,要解决老百姓对体育的认识问题。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老百姓对体育的重视可以不需要用考试来框住了,当然我们也希望未来体育考试能继续存在,但考试的方式一定会发生改变。”汪教授指出,当前中考体育考试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等问题:“体育考试更多的应该是考核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不是考单个技术,过去大家强调考高分,便于打分,考的都是单个技术,比如说考篮球项目,大家都只会考核投篮和运球个数,不会考核有防守、有对抗的情景中运球和投篮技术的运用;再比如说排球,学生也只会考核垫球个数或发球质量,不会在比赛的情景中考核对这些技能的运用能力,这是目前体育考试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汪教授认为,体育考试应当是考核学生在实践情景中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通过设置不同的应用情景来考核学生,并根据以下三个标准进行评分,从而真正地考核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运动技能; 第二,学生会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技能; 第三,学生是不是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技能。 “新课改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即通过体育健康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我们过去不是强调整体能力的提升,而是死抠某一项技术,相当于文化课单个知识点的掌握,现在我们的观念在改变,考试方法也在改变,大众对考试的看法、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必将会变化。” 抓问题:发展青少年体育,需知行合一 汪教授指出,当前青少年体育发展存在三个重难点,一是各方对政策的解读是否到位,发展青少年体育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相互配合,对政策解读不到位会导致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第二是认知的转变,大众对体育的偏见由来已久,观念的转变是难点;第三是政策的实施,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挖掘孩子的学习潜力,如何实施跨学科融合,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质量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的问题。“以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重实践轻原理,这种错误的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导致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只需要实践操作而不需要理论指导,也导致了体育理论发展落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汪教授指出,体育运动需要身体与头脑相结合,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学到知识,教会学生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问题,这样的体育与健康课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真正地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最后,汪教授还呼吁家长应当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中国的家长都害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让孩子去学习,上各种培训班。实际上3-6岁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而对大脑发育影响最大的是身体活动,这个阶段的孩子应当多去跑、多去跳,多参加体育运动,这样更容易促进大脑的发育,学习能力自然也不会差。”汪教授指出,学龄前花了很多精力补小学课的孩子,在9岁后的各方面表现实际上与其他孩子基本持平。家长需要转变观念,在儿童早期,应该注意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习,在运动中成长。重视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展,也是发展青少年体育的应有之义。
本文地址:https://dajiagongjiang.com/post/3884.html
若非特殊说明,文章均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原链接。

退出请按Esc键